樓姓的來源
樓姓,中華姓氏之一。姓氏源流有三,一是出自姒姓,二是出自古代少數(shù)民族姓氏,三是出自北魏蓋樓氏和賀樓氏。人口主要分布在浙江省,包括杭州、寧波、金華、麗水、諸暨等。樓姓歷史名人較多,主要有官諫大夫樓護(hù)、南昌郡王樓璽、北宋英宗治平二年進(jìn)士樓常、嘉定十六年進(jìn)士樓大年,當(dāng)代名人有跳馬王樓云、中國科學(xué)院院士樓南泉、世界杰出華人藝術(shù)家樓永金、樓丹霞等。
姓氏源流
樓(Lóu 樓)姓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姒姓,出自黃帝裔孫大禹之后婁衢,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。傳說,黃帝歷五世而生禹。大禹,姓姒,號文命,生于公元前2277年,由于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(修己)因夢食薏苡而生禹,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。后來禹因治水有功,后受舜禪讓而稱帝。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,終年六十四歲。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(tǒng)的禪讓制度,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。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(姒履癸),荒淫無度、暴虐無道,因此成湯起而反之,率領(lǐng)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,建立了商王朝。商湯賜姒癸為“桀”,關(guān)在巢邑(今安徽巢湖)反省,因而史稱其為“夏桀”。在夏王朝覆滅時,夏桀之子姒仲和、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(今浙江紹興),以牧牛為生,因此改姓為婁氏?!皧洹弊止帕x為“系?!?,就是牧牛。到了周武王姬發(fā)滅商紂之后,建立了西周王朝,追封歷代先帝后裔,因此尋訪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。據(jù)傳,當(dāng)時周武王對婁衢說:“無木不成樓,猶無水不成源也!”遂改其姓為“樓”,并舉婁衢為諫議齊侯,公爵,封于杞邑(今河南杞縣),以主夏祀,號稱“東樓公”。自此,大禹后裔中的婁氏子孫一脈遂以“樓”為姓氏,稱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姒姓婁氏、樓氏族人同宗同源,皆尊奉大禹為得姓遠(yuǎn)祖、姒仲和、姒仲禮為得姓先族、婁衢(東樓公)為得姓始祖。
源流二
源于趙姓,晉文公之大夫趙衰(公元前622年逝世)的兒子趙嬰被封在樓(今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)。此后趙嬰又稱樓嬰,而后人取樓為姓。由于趙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,所以這個起源是嬴姓的子譜系。它在2600年前從趙姓分支出來。
2008年為止,約有22萬人姓樓,是中國總?cè)丝诘?.018%,使其成為中國第269最常見姓氏。樓姓人口的分布極為不均,主要在中國東部沿海的浙江省,隨后是上海市、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以及江西省。早在宋朝(960年—1279年)時期,有約7萬人姓樓,而浙江已經(jīng)有很大的樓姓人口。蒙古帝國入侵中國及元朝的短暫統(tǒng)治之后,截至明朝,樓姓人口下降到3萬2000人,仍然主要分布在浙江。
源流三
源于官位,出自古代譙樓守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譙樓,就是城樓,亦稱戍樓,負(fù)責(zé)職守城池、了望敵情、防御攻擊之?dāng)车闹匾浅貥?gòu)筑體。一般地,在矩形建筑結(jié)構(gòu)的城池中,譙樓建筑在各個城門正上方以及城墻四角;而在圓形建筑結(jié)構(gòu)的城池中,譙樓則按八向分建,即東、東南、南、南西、西、西北、北、北東,各方位均建有譙樓,派重兵把守值崗。譙樓在一座城池中是極其重要的,負(fù)責(zé)職守譙樓的將領(lǐng)在防御軍隊中都是該城軍政長官的心腹親信,官職稱謂就是“譙樓守”,在漢朝時期,譙樓守的兵餉比同級別的其他軍官要高四成。
在譙樓守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稱譙樓氏,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譙氏、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四
源于官位,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煩將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樓煩將,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設(shè)置的官位,是為軍隊中專門以弓箭射擊進(jìn)行遠(yuǎn)距離攻擊、防御的部隊之指揮軍官,在作戰(zhàn)中,指揮官在戰(zhàn)車小樓上觀察敵情,發(fā)令射擊,因此稱“樓煩”。
在樓煩將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稱樓煩氏,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五
源于官位,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下都尉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樓下都尉,是三國時期孫吳國模仿漢朝時期的“榷酤”所設(shè)置的一種官位,屬于文職官吏,專職負(fù)責(zé)掌管典氽酤事,就是管理釀酒業(yè),負(fù)責(zé)酒業(yè)銷售與稅收,并選取精釀保障王室貢與。
在樓下都尉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即稱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六
源于官位,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船將軍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在自秦朝起,歷朝歷代樓船將軍如屠睢、楊仆、段志、薛廣德、孫恩、臧質(zhì)、袁顗、宋遙、牛進(jìn)達(dá)、馮弘鐸、徐元、王仁達(dá)、楊崇保、耶律·多珍、廖永忠等的后裔子孫中,皆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稱樓船氏、樓舟氏,后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、舟氏、船氏等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七
源于地名,出自元、明時期蒙古貞部落,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。
在蒙古貞部落世居的今阜新市新民鎮(zhèn),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古城建筑叫“排山樓”,原來是元朝寧宗孛兒只斤·懿瞵質(zhì)班至順三年(公元1332年)所建的大玄宮祖碑中的一部分。在明朝時期,以蒙古軍卒駐守該地為哨所,其中即有以駐地名稱為姓氏者,漢化即稱樓氏、宮氏等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八
源于國名,出自兩漢時期西域古國樓蘭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樓蘭,著名的兩漢時期西域國名。樓蘭國的都城就是著名的樓蘭城,故址在羅布泊西北岸,西南通且末、精絕、拘彌、于闐,北通車師,西北通焉耆,東當(dāng)白龍堆,通敦煌,扼絲綢之路的要沖。如今,一千六百余年前樓蘭國早已消失,只留下幾處古城遺跡,位置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、羅布泊的西北角、孔雀河故道南岸七公里處。
在樓蘭王尉屠耆的后裔子孫中,多有內(nèi)附中原留居者,以原國名為漢化姓氏,稱樓蘭氏,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、蘭氏等,分別融入漢族、回族、維吾爾族、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九
源于羌族,出自古代東漢時期白馬羌豪族大家樓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東漢建武十三年(公元37年),世居于廣漢塞外(今四川綿陽北部與甘肅南部武都之間)的白馬羌首領(lǐng)樓登,率族人五千余戶內(nèi)屬,漢光武帝劉秀非常高興,當(dāng)即敕封樓登為歸義君長。
從此,白馬羌中的樓氏族人,取其族酋名稱的諧音漢字樓為姓氏,稱樓氏,逐漸漢化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十
源于鮮卑族,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貴族蓋樓氏、賀樓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,鮮卑族拓拔部中有蓋樓氏、賀樓氏部落,為后來北魏王朝的中堅力量。
在北魏孝文帝拓拔·宏(元宏)于太和十七~二十年間(公元493~496年)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,大力推舉漢化改革政策,在這個過程中,蓋樓氏、賀樓氏兩族之民多改為漢姓樓氏、婁氏、蓋氏、賀氏等,后逐漸融入漢族,世代相傳至今,大多以代郡為郡望,少數(shù)以洛陽為郡望。
姓氏源流
樓(Lóu 樓)姓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姒姓,出自黃帝裔孫大禹之后婁衢,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。傳說,黃帝歷五世而生禹。大禹,姓姒,號文命,生于公元前2277年,由于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(修己)因夢食薏苡而生禹,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。后來禹因治水有功,后受舜禪讓而稱帝。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,終年六十四歲。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(tǒng)的禪讓制度,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。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(姒履癸),荒淫無度、暴虐無道,因此成湯起而反之,率領(lǐng)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,建立了商王朝。商湯賜姒癸為“桀”,關(guān)在巢邑(今安徽巢湖)反省,因而史稱其為“夏桀”。在夏王朝覆滅時,夏桀之子姒仲和、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(今浙江紹興),以牧牛為生,因此改姓為婁氏?!皧洹弊止帕x為“系?!?,就是牧牛。到了周武王姬發(fā)滅商紂之后,建立了西周王朝,追封歷代先帝后裔,因此尋訪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。據(jù)傳,當(dāng)時周武王對婁衢說:“無木不成樓,猶無水不成源也!”遂改其姓為“樓”,并舉婁衢為諫議齊侯,公爵,封于杞邑(今河南杞縣),以主夏祀,號稱“東樓公”。自此,大禹后裔中的婁氏子孫一脈遂以“樓”為姓氏,稱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姒姓婁氏、樓氏族人同宗同源,皆尊奉大禹為得姓遠(yuǎn)祖、姒仲和、姒仲禮為得姓先族、婁衢(東樓公)為得姓始祖。
源流二
源于趙姓,晉文公之大夫趙衰(公元前622年逝世)的兒子趙嬰被封在樓(今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)。此后趙嬰又稱樓嬰,而后人取樓為姓。由于趙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,所以這個起源是嬴姓的子譜系。它在2600年前從趙姓分支出來。
2008年為止,約有22萬人姓樓,是中國總?cè)丝诘?.018%,使其成為中國第269最常見姓氏。樓姓人口的分布極為不均,主要在中國東部沿海的浙江省,隨后是上海市、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以及江西省。早在宋朝(960年—1279年)時期,有約7萬人姓樓,而浙江已經(jīng)有很大的樓姓人口。蒙古帝國入侵中國及元朝的短暫統(tǒng)治之后,截至明朝,樓姓人口下降到3萬2000人,仍然主要分布在浙江。
源流三
源于官位,出自古代譙樓守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譙樓,就是城樓,亦稱戍樓,負(fù)責(zé)職守城池、了望敵情、防御攻擊之?dāng)车闹匾浅貥?gòu)筑體。一般地,在矩形建筑結(jié)構(gòu)的城池中,譙樓建筑在各個城門正上方以及城墻四角;而在圓形建筑結(jié)構(gòu)的城池中,譙樓則按八向分建,即東、東南、南、南西、西、西北、北、北東,各方位均建有譙樓,派重兵把守值崗。譙樓在一座城池中是極其重要的,負(fù)責(zé)職守譙樓的將領(lǐng)在防御軍隊中都是該城軍政長官的心腹親信,官職稱謂就是“譙樓守”,在漢朝時期,譙樓守的兵餉比同級別的其他軍官要高四成。
在譙樓守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稱譙樓氏,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譙氏、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四
源于官位,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煩將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樓煩將,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設(shè)置的官位,是為軍隊中專門以弓箭射擊進(jìn)行遠(yuǎn)距離攻擊、防御的部隊之指揮軍官,在作戰(zhàn)中,指揮官在戰(zhàn)車小樓上觀察敵情,發(fā)令射擊,因此稱“樓煩”。
在樓煩將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稱樓煩氏,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五
源于官位,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下都尉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樓下都尉,是三國時期孫吳國模仿漢朝時期的“榷酤”所設(shè)置的一種官位,屬于文職官吏,專職負(fù)責(zé)掌管典氽酤事,就是管理釀酒業(yè),負(fù)責(zé)酒業(yè)銷售與稅收,并選取精釀保障王室貢與。
在樓下都尉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即稱樓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六
源于官位,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船將軍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在自秦朝起,歷朝歷代樓船將軍如屠睢、楊仆、段志、薛廣德、孫恩、臧質(zhì)、袁顗、宋遙、牛進(jìn)達(dá)、馮弘鐸、徐元、王仁達(dá)、楊崇保、耶律·多珍、廖永忠等的后裔子孫中,皆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,稱樓船氏、樓舟氏,后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、舟氏、船氏等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七
源于地名,出自元、明時期蒙古貞部落,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。
在蒙古貞部落世居的今阜新市新民鎮(zhèn),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古城建筑叫“排山樓”,原來是元朝寧宗孛兒只斤·懿瞵質(zhì)班至順三年(公元1332年)所建的大玄宮祖碑中的一部分。在明朝時期,以蒙古軍卒駐守該地為哨所,其中即有以駐地名稱為姓氏者,漢化即稱樓氏、宮氏等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八
源于國名,出自兩漢時期西域古國樓蘭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樓蘭,著名的兩漢時期西域國名。樓蘭國的都城就是著名的樓蘭城,故址在羅布泊西北岸,西南通且末、精絕、拘彌、于闐,北通車師,西北通焉耆,東當(dāng)白龍堆,通敦煌,扼絲綢之路的要沖。如今,一千六百余年前樓蘭國早已消失,只留下幾處古城遺跡,位置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、羅布泊的西北角、孔雀河故道南岸七公里處。
在樓蘭王尉屠耆的后裔子孫中,多有內(nèi)附中原留居者,以原國名為漢化姓氏,稱樓蘭氏,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、蘭氏等,分別融入漢族、回族、維吾爾族、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九
源于羌族,出自古代東漢時期白馬羌豪族大家樓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東漢建武十三年(公元37年),世居于廣漢塞外(今四川綿陽北部與甘肅南部武都之間)的白馬羌首領(lǐng)樓登,率族人五千余戶內(nèi)屬,漢光武帝劉秀非常高興,當(dāng)即敕封樓登為歸義君長。
從此,白馬羌中的樓氏族人,取其族酋名稱的諧音漢字樓為姓氏,稱樓氏,逐漸漢化,世代相傳至今。
源流十
源于鮮卑族,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貴族蓋樓氏、賀樓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,鮮卑族拓拔部中有蓋樓氏、賀樓氏部落,為后來北魏王朝的中堅力量。
在北魏孝文帝拓拔·宏(元宏)于太和十七~二十年間(公元493~496年)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,大力推舉漢化改革政策,在這個過程中,蓋樓氏、賀樓氏兩族之民多改為漢姓樓氏、婁氏、蓋氏、賀氏等,后逐漸融入漢族,世代相傳至今,大多以代郡為郡望,少數(shù)以洛陽為郡望。